政策支撑下国内厂商加速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受疫情影响以及半导体市场需求持续强劲等因素影响,2021年,全球芯片荒,半导体市场发生剧烈变化,围绕半导体的关键词似乎就只剩下不断的涨价、涨价、在涨价……不仅IC设计调涨价格,晶圆厂及封测厂等上游供应商价格亦大幅度持续上涨,带动半导体产业链中下游供应商随之跟进。
“十四五”(2021年-2025年)期间,我国将在教育、科研、开发、融资、应用等方面,大力支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以期实现独立自主。众所周知,第三代半导体是助力社会节能减排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正在开启加速度迎来发展热潮,有望成为绿色经济的中流砥柱。
多政策助力半导体产业发展
第三代半导体的战略意义被广泛认知,国内厂商加速布局,形成了包括衬底、外延、器件设计、流片、封装、系统在内的产业链条。在政策导向方面,多项新政策的出台,大大助力了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的发展。
随着国务院及工信部、科技部等多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发展的利好政策。同时,我国各地方政府机构为促进地方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快速而有序的发展,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政策内容涉及集群培育、科研奖励、人才培育、项目招商、生产激励等多个方面,地区包括深圳、北京、长沙、浙江、成都和广州等地。另外,中国对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建设也在加码。在企业布局方面,中国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企业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29家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企业,其中华东地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企业数量最多,占比超50%。
有数据显示,中国第三代半导体相关企业集中分布在华东、中南和华北地区,分别占据了51%、26%和19%。其中,京津冀地区的研发实力全国最强,并且具有较强的SiC研究基础和产业链基础;长三角地区则主要以GaN为主,侧重电力电子和微波射频领域,其中上海、江苏等地已将第三代半导体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珠三角地区在半导体照明领域全国领先,是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南方基地,拥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功率器件及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此外,闽三角地区则拥有以三安光电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龙头企业,有效带动了上游企业的发展;中部地区的科研实力、军工应用雄厚,已经涌现出一批第三代半导体企业。
2021年5月31日,东莞十四五《规划纲要》出炉,其中就提到要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其中提及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加快推进新材料研发创新,重点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产业,实施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完善设计、封装、测试等产业链,积极融入省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设等。
龙头带动行业涨价潮半导体板块逆市大涨
据媒体报道,全球功率半导体龙头英飞凌正在酝酿新一轮产品涨价,MOSFET的涨幅将有12%,预计本月中旬执行。还有多家功率半导体厂商也在近期发布了涨价通知。
2019年下半年进口IGBT就出现缺货,MOSFET也在2020年初伴随着疫情暴发进入缺货周期。目前市场对二三极管、晶体管、低中高压MOSFET、IGBT等功率半导体产品的需求依然很旺盛,部分进口产品的交期长达52周,国产产品的交期长达三个月。晶圆厂的产能瓶颈依旧存在,新一轮涨价潮也逐渐来袭。业内人士表示,功率半导体市场缺口最大的是有一定技术门槛的产品,在此情况下,行业高景气周期将持续。
汽车半导体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功率半导体占比最大,大约占汽车半导体市场的43%,电动汽车市场的爆发对于功率半导体市场的增长具有极强的拉动,汽车供需缺口的增大使得中短期内功率半导体厂商不愁销路。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邹广才表示,整个市场规模大概是150亿美元,未来市场规模会进一步提升。根据IHS Markit数据,预计至2021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441亿美元。
英飞凌之外,ST、安森美、安世半导体等全球领先的功率半导体厂商也于近期纷纷发布涨价通知,ST宣布全系列产品将于6月1日开始涨价;安森美也宣布部分产品价格上调,生效日期定于今年7月10日;安世半导体宣布于6月7日提高公司产品价格。
国外厂商产生的产能缺口,客观上促进了功率半导体的国产替代进程。士兰微、斯达半导、新洁能、苏州东微、华微电子等国产品牌的芯片产品对于进口产品产生了较大的挑战,但是产能有限,交期也在拉长,通常在3个月以上。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 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